-------皮肤性病学总论
目的要求:
l、掌握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皮肤性病的症状;
3、熟悉皮肤性病的诊断原则和步骤;
4、掌握皮肤科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使用方法及治疗原则;
5、了解皮肤性病的常见检查技术;
6、熟悉皮肤性病的内用药物、物理治疗。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皮肤的结构
l、表皮:表皮细胞的变型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
2、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细胞。
3、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小叶。
4、皮肤附属器:
(1)毛发:毛发和毛囊的组织解剖及其生长期。
(2)皮脂腺:皮脂腺与毛囊的解剖关系、结构及其功能。
(3)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的分布、组织解剖特点及功能。
(4)甲。
5、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
(1)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及其功能;
(2)血管:皮肤血管网的结构及其功能:
(3)淋巴管:浅部和深部淋巴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4)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及其功能。
(二)皮肤的功能
l、皮肤的屏障功能:物理性损伤的防护、化学性刺激的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用,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2、皮肤的吸收功能:影响因素、皮肤的结构和部位,角质层的水含程度,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外界环境因素。
3、皮肤的感觉功能。
4、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5、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6、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
7、皮肤的免疫功能:免疫细胞成份、免疫分子成份、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其他分子。
(三)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l、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1)症状:疼痛、烧灼感、麻木、感觉异常等。
(2)体征:即皮肤损害。
原发性皮损: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肤损害,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脓疱、结节、囊肿。
继发性皮损: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
2、皮肤性病的诊断
(1)病史: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2)体查:全身系统检查,视诊包括皮损形态、大小、数目、颜色、表面、基底、边缘、排列及分布、对称与否、毛发、指(趾)甲,触诊包括皮损的深度、硬度、波动感、温度、压痛及感觉。
(3)特殊检查手段:
真菌直接镜检、皮肤划痕试验、斑贴试验及常见性病的实验室检查。
(四)皮肤性病的治疗
1、内用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作用机理,常用的第一代、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2)糖皮质激素:激素的作用、适应证、种类、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3)其他药物: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的作用、常见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2、外用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的性能(种类):清洁剂、保护剂、止痒剂、角质促成剂、角质剥脱剂、收敛剂、腐蚀剂、抗菌剂、抗真菌剂、抗病毒剂、杀虫剂、遮光剂、脱色剂、维A酸类、糖皮质激素。
(2)外用药物的剂型
溶液:酊剂、醑剂、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糊剂、硬膏、涂膜剂、凝胶、气雾剂。
(3)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a.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b.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各期湿疹皮炎(急性皮炎、亚急性皮炎、慢性皮炎)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3、物理治疗
(1)光化学疗法,光疗法;
(2)激光:C02激光、氦氖激光、YAG激光、脉冲激光;
(3)光动力疗法;
(4)微波疗法;
(5)冷冻疗法;
(6)水疗、浴疗、放射治疗。
4、皮肤外科治疗
(1)皮肤移植术;
(2)毛发移植术;
(3)体表外科手术。
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双语讲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