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临床、麻醉、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Ⅰ前言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枝学科,它是以某些需要手术或以手术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主要研究、服务对象的学科。因此,外科学课程包括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和外科手术学。外科学的教学应使学生在掌握外科基础如外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熟悉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熟练外科手术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外科学还要着重对学生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自觉地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亲自参加实践,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近年来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外科的内容也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因此教学大纲的不断修订实属必要。作为《外科学》授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纲领,教师在讲授时必须保证完成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不得任意删改,这也是为适应学生将来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教师应依此大纲为依据,认真写好备课教案。对学生的考试,也应以大纲为依据出题。
根据国家教委有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外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医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临床外科各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学习其他临床学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教学大纲按照上述要求,依据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内容按照章节顺序修订而成。
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外科学与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将典型的病理标本和有诊断意义的X片、CT及MRI片等影像进行示教,重要的解剖关系和标准的手术要用幻灯片、录相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本大纲教学总学时数155学时,其中课堂理论讲授108学时,外科总论实验57学时,临床见习90学时。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外科学内容及如何学习外科学(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外科学的范畴。
2、强调外科学学习方法、强调树立良好的医德规范。
三、教学内容
1、外科学范畴;外科学分类:感染、肿瘤、创伤、畸形、其它;外科学内容:诊断、治疗、手术和辅助治疗;外科与内科的关系和区别:相对的统一、互相联系、转化。
2、外科学发展简史:我国古代外科发展、、国内外西医外科发展;西方外科:抗菌素、输血、外科器械的产生;国内外科水平现状。
3、怎样学习外科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三基训练。
4、强调外科学学习方法、灵活、胆大、心细,耐心。外科医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附:世界卫生组织医学日内瓦宣言教育学生如何做好一名外科医师的嘱托语。
第二章无菌术
一、教学目的
1、无菌术的概念和组成,无菌操作规则。
2、深刻理解无菌术在外科学中的重要性。
3、树立无菌观念。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2、掌握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3、树立无菌观点,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4、熟悉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5、了解手术室管理。
三、教学内容
1、无菌术的要领和组成,灭菌法和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炎烧法,药液浸泡消毒法,甲醛蒸气熏蒸法。
2、手术人员术前的一般准备:手臂消毒(肥皂刷手法、紧急手术简易洗手法),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的方法。
3、手术区的准备:消毒范围,使用药物,注意事项及铺巾方法。
4、无菌操作的规则和意义。
5、手术室建立的基本条件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一章的学习,对外科体液和酸碱失衡的种类、临床表现、病因、实验室检查、诊断、常见治疗方法等内容初步有所了解。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容量失调、成份失调、浓度失调的概念,临床处理原则及正常的体液代谢情况及临床处理原则;
2、掌握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临床处理原则;
3、了解人体自身纠正范围。
4、了解脱水的分类、不同特点、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各种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3、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4、体液代谢失调的临床处理原则。
5、各种缺水的治疗(补液量计算及液体性质选择)。
6、低钾血症、高钾血症治疗。
7、酸中毒、碱中毒的诊断及治疗。
8、介绍阴离子间隙、急、慢性,原发性、继发性脱水等概念